中美元首通话情况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全文摘要
1、中美元首通话核心内容分析
·通话背景与形式变化:此次元首通话反映两国关系状态变化,双方互动增加且取得进展。时间间隔上,本次与6月5日通话相隔约3个月,6月5日与1月17日通话相隔4个多月。通稿表述上,此次未用‘应约’,此前领导人通话多标注‘应约’,因美方对‘应约’英文表述敏感,认为该表述显得其有求于中国,近期外交部减少使用此类表述以照顾美方情绪。通话时长接近2小时,从8点开始,是2025年三次通话中最长的,体现沟通内容丰富。
·通话核心议题与共识:通话围绕多个核心议题展开并达成共识。其一,九三阅兵相关。特朗普关注中国九三阅兵未提美国在抗战中的贡献,美国驻华大使庞得伟未参加阅兵,还劝说其他国家大使不参加。中方回应已邀请飞虎队老兵上观礼台,强调中国人民铭记美国贡献;提及历史上中美曾为盟友,启示两国不应为敌,应共同缔造和平。其二,经贸磋商进展。通话前,中美在马德里进行新一轮经贸谈判,敲定双边经贸协定总体框架,后续将细化内容。此轮谈判中,中方主动提出方案,美方积极回应,谈判顺利。其三,TikTok协议关联诉求。中方同意就TikTok问题与美方谈判并达成协议,但要求美方改善中国企业在美营商环境。习主席希望美方为中国企业在美投资提供开放、公平和非歧视的环境。商务部表态,TikTok协议批准需美方履行承诺,为中国企业在美运营提供良好环境,即TikTok协议与改善中资在美营商环境直接挂钩。
2、中美关系阶段性演变分析
·三阶段划分与特征:中美关系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月至5月,美国发起贸易战并采取极限施压策略,中国坚决反击。随着美国国内货架商品短缺、民用产品生产线面临停摆等问题显现,美方向中国发出求缓和的声音。第二阶段为5月10日日内瓦会谈至8月底,呈现‘打打谈谈’特征:贸易战未停,部分关税仍在加征,美国通过与越南、英国等第三方谈双边协议时加入涉华条款向中国施压,中国针锋相对;同时双方保持较高谈判频率,5月、6月、7月、9月共进行了四次谈判。此阶段美国对华政策从‘斜坡型’(施压要求中国单方面让步)转向‘交易型’(通过谈判互谅互让,更趋平等)。第三阶段为93阅兵后一周,主要围绕中美元首会晤和互访推动达成更多成果与共识。
·关键时间节点影响:2025年有两个关键时间节点对中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其一为5月9日俄罗斯胜利日阅兵:习主席出席该阅兵前,尽管特朗普从2月、3月起多次提出与习主席通话,美国4月也持续要求谈判,但中方未予响应;谈判实际于5月10日启动,与习主席5月9日在莫斯科出席阅兵直接相关。其二为9月3日阅兵:阅兵后,中美密集开展互动,包括习主席与特朗普通话、中美最新一轮经贸谈判(马德里会谈)、两国防长通话、王毅与美国务卿卢比奥通话等;而在93阅兵前,中方专注于天津上合峰会和93阅兵,未与美方过多互动。
3、中美经贸谈判进展与核心议题
·谈判阶段与范围扩展:中美经贸谈判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前三场谈判在日内瓦、伦敦、斯德哥尔摩举行,主要围绕关税战,内容有限、范围窄,未达成重大协定,仅延长90天。第二阶段从第四轮马德里会谈开始,范围扩大,除关税外,新增贸易、投资、技术、芬太尼等议题,双方在部分问题上形成新共识。
·具体议题与分歧:具体议题上,TikTok框架安排是重要成果。其为中美合资,美方占80%(含现有30%美资及新增50%),中方占20%。因技术出口限制,中方仅授权美方使用技术,确保技术安全。关税方面,双方接近达成谅解。美国拟加征10%关税,并允许中国对等加征(美国仅对中国有此安排);剩余约20%关税问题,双方在‘谁先行动’上有分歧,中方先行动后美方取消,美方则要求中方先行动。此外,双方还有未落地分歧:美方急让中国买大豆,中方未回应;中方关注美国放松出口限制、取消实体清单制裁,美方立场与中方诉求差距大。同时,中方在其他领域向美国施压,如减持美债。
4、美国对华互动变化与内部调整
·谈判代表与大使变化:美国对华谈判代表及驻华大使出现显著变化。谈判代表方面,当前由美国财长本森特主持对华谈判,其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莱特希泽存在核心差异:本森特不喜欢贸易战,不关心贸易逆差,更关注美债、美元等事务;不主张与中国战略脱钩,认为脱钩对美国不利;谈判风格更务实、灵活。同时,本森特强调自身权力地位,在美国权力序列中位列第五(总统、副总统、众议院议长、国务卿之后)。驻华大使方面,新任大使彭佩奥5月到任,其有中国经历,1984年曾以美国商人身份作为中国政府座上宾出入钓鱼台;情商较高,沟通能力强,注重讲话场合与分寸,与前任伯恩斯(常发表令中方反感言论)形成对比。作为特朗普的政治密友,彭佩奥的就任仪式由特朗普在白宫亲自主持(以往多为国务院副国务卿主持),其到任后改善了中美高层互动——此前因大使空缺,中美高层互动基本中断,彭佩奥到任后,中美与白宫的沟通明显改善。
·美方心态与协调问题:自中美5月10日日内瓦谈判起,美方对华心态及内部协调呈现新特征。心态方面,美方对中方提出的事项多表示同意(中方提一个,美方表示agree),且中方转为主动拉清单(与特朗普第一任期美方拉清单的情况不同);同时,美方强调“平等相待”,担忧中方不能平等对其。内部协调方面存在问题:日内瓦会谈次日,美方商务部即出台针对华为芯片的限制措施(美方解释为已酝酿多时的流程性事件,但中方认为不符合谈判共识);在TikTok等问题上,美方部门间存在小动作(如商务部插足),部分为内部协调不足,部分或为故意为之;此外,美方通过第三方对华施压的情况增多,对中方形成一定压力。政治人物方面,曾因访华捞取政治资本并被中方两次制裁的卢比奥,7月在马来西亚东盟外长会与王毅线下见面时,态度较此前作为参议员时的强硬姿态明显缓和;美方对台政策更趋谨慎,特朗普压下了一项对台政策,原定于8月的赖纽约过境行程也被美方通知推迟。
5、中美关系当前态势与未来展望
·美国战略调整信号:93阅兵后,美国重新评估中国军事、经济和科技力量,关注中国军事力量增长。近期美国防长提出‘三个不’表态,即无意与中国冲突、不谋求遏制中国、不谋求改变中国体制。虽此前拜登有类似表述但未落实,此次鹰派防长表态传递出美方将稳定中美关系作为优先议题,要求经贸、技术等问题服从于关系稳定需要。预计10月将出台美国防战略报告,此前有观点主张从欧洲、中东收缩资源投向亚太聚焦中国,当前动向显示或进一步收缩欧洲、中东及亚太资源,集中确保西半球和美国本土安全。若此战略调整落实,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对华战略或不再延续遏制、威慑策略,而转向和平共处。具体走向待10月国防战略报告出台明确。
·两国形势对比与特朗普访华:当前中美态势对中国更有利。中国近期成功举办上合峰会、93阅兵,国际国内反响好,提升了国内精气神。经济较去年明显改善,股市回升,将对房市、消费产生积极影响。10月将召开四中全会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以往五年规划常能提前或超额完成。美国方面,特朗普面临的形势不如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大,5 8月失业率上升,通胀反弹,年底预计达3%,经济增长减速至1%多;其关税政策法律效力存疑,若判定违法将受重大打击;外交上,执政七八个月表现不佳,俄乌冲突未按预期解决,中东局势混乱。特朗普7月4日签署达阿美法案后宣称集中精力搞经济,但关税和拒绝非法移民政策或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美国国内形势可能更不利,特朗普访华推迟至明年,届时其或更缺乏与中国叫板的资本,外交上中国更占主动。
6、问答环节核心问题解答
·中方与美方纪要差异:中方与美方在双边谈判或元首通话后的纪要发布风格存在显著差异。中方外交惯例通常不提前预告具体成果,例如元首出访或多边会议等重大外交活动的消息,外交部一般仅提前一周发布,这种安排旨在保持主动性,若后续谈判未达预期,可避免被动。而美方(以特朗普团队为例)则倾向于迫不及待宣布下一步安排,其动机在于彰显对华外交成就,通过主动公开成果以展示外交上的作为。
·APEC会晤与采购协议:关于APEC峰会前的安排,预计中美经贸团队需再进行一次谈判,重点可能涉及关税税率的明确(如10%、15%、20%、30%等具体数值)以及芬太尼合作协议的达成,双方或在领导人会晤时宣布打击毒品问题合作的具体内容。在采购协议方面,中方对第一阶段协议持‘过去不提’的态度,谈判中强调‘对等交换’原则,即中方每做出一分让步,美方需给予同等回报;对农产品等采购量无承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且明确表示‘不急着达成协议’。
·潜在风险与未来关注:未来到2026年初特朗普访华前,需关注两大潜在风险:一是南海问题,菲律宾可能故意制造海上冲突以破坏中美关系走近;二是俄乌问题,特朗普或因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压力(2025年9月提名、10月公布)加大对俄制裁,可能连带对中国实施二级制裁,影响中美经贸谈判。此外,美国正重新评估中国力量:通过九三阅兵展示的军事现代化成果及经济韧性(如疫情后经济未崩溃、应对关税战的反制能力),美方意识到中国力量增长(尤其在西太平洋局部已接近对等),可能推动其调整对华政策,探讨‘战略稳定’对话,相关评估将影响经贸、台湾、南海等具体领域的政策走向。
Q&A
Q: 双边元首通话或谈判后,中方纪要未明确体现具体结果而美方会公布下一步安排,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A: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双方外交风格与战术考量。中方遵循外交惯例,通常不提前预告具体安排,以保持主动性,若后续进展未达预期可灵活调整。美方则倾向于迫不及待宣布下一步安排,主要是为了凸显对华外交成果。
Q: 特朗普在韩国会面是否无法讨论实质性议题?
A: 在韩国会面仍可能宣布重要成果。TikTok相关问题基本解决后,关税问题需明确税率,不再推迟90天;中美经贸团队将在元首会晤前再次会谈;双方将达成芬太尼合作协议,领导人或宣布启动打击毒品问题具体合作,会晤预计将取得成果。
Q: 基于第一阶段协议完成度不高和特朗普国内司法问题,中方是否因此不着急采购或见面?
A: 中方对第一阶段协议的态度是已过去,不提不谈。在谈判策略上,中方做好谈不成的准备,不急于达成协议,而美方更迫切。具体表现为:在TikTok等问题上,前三轮未谈,后续视情况推进;对美方关注的农产品采购,中方无承诺,采购量自主决定,且每项合作需美方满足中方要求。当前美国因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在对华议价中处于不利地位,虽仍有筹码但需考虑出牌后果,因中方拥有关键反制手段。
Q: 中美元首通话后提出的经济对话机制能否有效缓解中美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投资限制?
A: 中美经贸高层磋商机制已制度化,近期因问题较多谈判较为密集,常态化后频率将降至季度或半年一次。工作层面机制可根据需要日常联系,高层磋商正常频率为3个月或半年一次,目前机制有效且能达成共识。美方当前谈判代表被认为是最佳人选,对比拜登时期财长耶伦,本森特具备更强的谈判权限。本森特存在访华可能性,但受限于国务卿尚未访华且其本人被中国制裁,目前不便主动提出。
Q: 未来是否存在解除对卢比奥制裁的可能性?
A: 未来可能不会通过官方正式宣布的方式取消对卢比奥的制裁,但当中美关系发展到需要其访华或其主动提出访华时,中方将表示欢迎,相关事宜将随双方关系进展水到渠成解决。
Q: 根据元首会谈前部委级官员需提前3-6个月准备的惯例,是否可预测明年某外国领导人访华前,国务卿、财长等部委级官员将提前访华?
A: 国务卿职位预计保持稳定;若特朗普访华,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可能参与,不一定需要国务卿,但总统访问时国务卿通常随行。此类安排属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技术性问题,可通过实际需求解决。沙利文曾向王毅提及,当前沟通层级较拜登时期简化,强调其重要性,但本质上并非实质性问题。
Q: 九三阅兵后美国方面的主要体会是什么?对美国对华政策及价值观是否产生催化效应?
A: 与美国防部前助理国防部长帮办、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施坦德的对话显示,美国对九三阅兵展示的部分武器感到意外,认为中国军事现代化速度超出预期,其军事能力增长背后是科技、经济、制造业的综合支撑。美方开始思考中美力量是否正走向局部对等,并关注中国力量对等后的行为变化。此前美国低估中国发展,疫情后流行中国经济崩溃叙事,特朗普政府基于中国经济依赖美国出口、反击能力有限的错误判断发动关税战,但实际结果证明这两点均不成立。在6月中美高级别对话中,美方对中国的充分准备、经济韧性及系统应对能力印象深刻。由于美国遵循强者逻辑,当意识到对华力量优势减弱、打压中国发展目标难以实现时,其对华政策出现调整趋势:一是提出中美和平共处,二是考虑借鉴冷战时期美苏模式,通过奥古外交探讨战略稳定。当前美国正重新评估中国综合力量,并基于此调整对华政策框架,这一调整将影响经贸、台湾、南海等具体问题的处理。
Q: 2026年APEC和G20会议将在中美两国举办,下半年预计有相关活动,若上半年再安排一次访问,全年实现两次访问的概率如何?
A: 特朗普若受邀访华,对一年安排三次访问亦无异议,因其对在华待遇有特殊重视。当前其可访问的主要国家仅余中国,因此2026年上半年安排一次访问、下半年参与多边活动在技术层面不存在障碍,全年实现两次访问的概率较高。
Q: 七月欧洲、日本、韩国与美国签署的双边投资贸易协定金额较大,若特朗普访华并签署类似的投资贸易协定,其体量规模范围如何?
A: 欧洲、日本与美国签署的投资贸易协定金额更多是给特朗普面子,实际落实情况存疑。参考特朗普第一任期访华时,中美曾由中投公司参与签署制造业合作意向,金额约几十亿至几百亿,但后续因贸易战未落实。特朗普更关注协定的表面好看,实际金额可大可小,具体落实情况非其关注重点。
Q: 特朗普希望对外公布的制造业投资规模数字较大以吸引媒体关注,从负责任大国角度考虑,我方是否会配合其提出如1万亿美元的总规模?
A: 实际不会投资1万亿美元,数百亿美元规模已较为合理。但可参考2017年11月模式,提出未来10年的目标性表述,此类目标缺乏实质约束,若未达成可归因于美方投资环境或政治环境变化。当前与特朗普第一任期不同,双方需对等合作,包括TikTok交易完成后需解决在美企业投资问题,以及美方对中方加征10%关税的态度变化,显示特朗普政策存在调整空间。
Q: 近期宁德时代等中企在美投资停滞,此类投资后续可能被放行或推进顺利的领域有哪些?
A: 从比较优势看,新能源领域是重点关注方向,该领域当前受美方限制程度高于其他市场。特朗普与拜登政策存在差异:拜登倾向保护本土新能源产业,而特朗普更侧重传统能源,无保护新能源的需求,因此对在美投资企业,若能满足创造就业、提供税收且所属产业非其保护领域,相关投资推进阻力较小,预计后续会有积极进展。
Q: 美国近期要求H-1B签证每年缴纳10万美元的政策,对后续投资及美国整体的影响如何?
A: 该政策下H-1B签证年费主要由美国企业承担,企业可通过与地方政府协商税收优惠、经济补偿等一揽子补贴方案覆盖相关费用,具体条款需企业与美方进一步谈判确定。
Q: 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哪些潜在的、一般人不易察觉的意外事件?
A: 中美之间直接的重大意外事件预计较少。当前需重点关注两方面潜在风险:一是南海问题,菲律宾近期有意制造海上冲突,意图破坏中美关系走近并拖住美国,可能引发意外冲击;二是俄乌问题,特朗普因9月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急于解决俄乌冲突,若未解决可能加大对俄制裁并连带对中国实施二级制裁,进而影响中美经贸谈判。